竹類屬禾木科的竹亞科。我國的竹材資源非常豐富,據(jù)初步統(tǒng)計,有30屬400多種,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各省。竹子生長的最大特點是一次造林成功,即可行鞭出筍,年年砍伐,永續(xù)利用,而不破壞生態(tài)。
竹材地板的加工工藝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竹材制品不同,它是采用中上等竹材,經(jīng)嚴格選材、制材、漂白、硫化、脫水、防蟲、防腐等工序加工處理之后。再經(jīng)高溫、高壓熱固膠合面成的。相對實木地板。它有它的優(yōu)劣,竹木地板耐磨、耐壓、防潮、防火,它的物理性能優(yōu)于實木地板,抗拉強度高于實木地板而收縮率低于實木地板,因此鋪設后不開裂、不扭曲、不變形起拱。但竹木地板強度高,硬度強,腳感不如實木地板舒適,外觀也沒有實木地板豐富多樣。它的外觀是自然竹子紋理,色澤美觀,順應人們回歸自然的心態(tài),這一點又要優(yōu)于復合木地板。因此價格也介乎實木地板和復合木地板之間。
常規(guī)的竹地板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
毛竹→截斷→修平外竹節(jié)→開條→去內(nèi)節(jié)→竹條雙面刨光(去竹青、竹黃)→蒸煮(防蟲、防霉處理)或炭化著色處理→干燥→竹條精刨→竹條分選→涂膠→組坯→熱壓膠合→砂光→定長截斷→四面刨(定寬、開背槽)→雙端銑(橫向、縱向開榫)→噴封邊漆→素板砂光→分選→粉塵清除→水性底漆→熱風干燥→涂膩子→UV固化→底漆→UV固化→砂光→底漆→UV固化→砂光→面漆→UV固化→耐刮擦面漆→UV固化→檢驗→包裝
竹地板的生產(chǎn)工藝說明
1、原竹檢驗
竹地板一般用毛竹做原料,但毛竹的力學性能與竹齡及取材部位有密切關系,竹齡小于4年,竹材內(nèi)部成分的木質(zhì)化程度不夠,強度不穩(wěn)定,干縮、濕脹率大,應選用5年以上的毛竹。竹子一般根部壁厚,梢部壁薄。因此,一般選用胸徑大于10cm,壁厚7mm以上的桿形直的新鮮毛竹為原料。
2、斷料
毛竹是根部粗、頂部細。將竹筒按照壁厚程度區(qū)分,截成規(guī)定長度。
3、沖片
將原竹沖成規(guī)則的竹條
4、初刨
干燥后的竹條需經(jīng)四面刨進行四面精細刨削,刨去殘留竹青、竹黃和粗刨留下的刀痕等,這樣的處理后竹條與竹條才能膠合得很牢固,無裂縫,不開裂,不分層。竹條精刨后應進行分選,將加工尺寸不符合要求及色差大的竹條從生產(chǎn)線上剔除出去。
對竹條表面進行初步處理。表面刨青去黃,也就是去除竹皮和竹肉部分,只保留最中間的粗纖維層。傳統(tǒng)竹制品是取整個筒狀竹材彎曲成規(guī)定造型加工而成的,沒有經(jīng)過刨青去黃,表層的竹青也就是竹皮部分密度和粗纖維不同,在同一個干濕度條件下收縮變形率不同,所以容易造成開裂。而竹黃也就是竹筒內(nèi)壁的竹肉部分,含糖等營養(yǎng)成分較高,不去除也會容易生蟲霉變。
在厚度上由于竹材本身抗彎強度高于木材,15mm厚的竹地板已有足夠的抗彎、抗壓和抗沖擊強度,腳感也較好。有的制造商為迎合消費者越厚越好的心態(tài),不去青、不去黃,竹片膠合后,雖然竹地板厚度可達17mm、18mm,但膠合強度不好,反倒容易開裂。而質(zhì)量上乘的竹地板則是將竹生兩面竹青、竹黃粗刨去之后,為使竹片組坯膠合嚴密,還要對其進行精刨,厚度和寬度的公差應控制在0.1mm之內(nèi),用于粘連竹坯的膠黏劑也會在高溫作用下迅速固化,膠合度極強。
5、蒸煮漂白或碳化
竹材的化學成分與木材基本相同,主要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zhì)素和抽提物質(zhì)。但竹材含有的蛋白質(zhì)、糖類、淀粉類、脂肪和蠟質(zhì)比木材多,在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易遭蟲、菌類的侵蝕,因此竹條在粗刨后需進行蒸煮處理(本色)或高溫高濕的炭化處理(咖啡色),除去部分糖分、淀粉類等抽提物,處理時加入防蟲劑、防腐劑等,杜絕蟲類、菌類的滋生。
本色地板在溫度90℃雙氧水漂白,根具不同的壁厚漂白時間不同。4~5mm3.5小時,6~8mm4小時。
碳色地板是在高溫高壓下經(jīng)過二次碳化程序加工而成。
二次炭化技術,將竹材中的蟲卵、脂肪、糖份、蛋白質(zhì)等養(yǎng)份全部炭化,使材質(zhì)為輕,竹纖維呈 “空心磚”狀排列,抗拉抗壓強度及防水性能大大提高。
6、烘干
蒸煮處理后的竹片的含水率超過80%,達到飽和狀態(tài)。竹材的含水率高低直接影響著竹材加工后的成品尺寸和形狀的穩(w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