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單板有三種方法,即鋸切、刨切和鏇切。在家具生產中,刨切單板是使用得最普遍的,也是最重要的。
刨切單板也用在門、型條的包覆和實木條(即厚單板)封邊上。單板的厚度從0.2mm到5mm,要求單板牢固、尺寸穩(wěn)定和便于加工。雖然市場上供應的單板厚度可以小至0.2mm,但是一般不主張使用如此薄的單板,這是因為它們可能提高涂裝的成本,從而抵消了材料的節(jié)約。
單板準備
在這一方面,含水率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含水率宜控制在8-11%內。如果單板的含水率過高,例如為15-16%,則會在下一步加工過程中遇到麻煩。另一方面,如果含水率過低,也會出現(xiàn)裂紋,在裁切時發(fā)生問題。
單板宜平放貯存,貯存處的溫濕度要予以控制,并避免灰塵。如果要長期貯存,最好在單板捆的外面用薄膜覆蓋,并要防止日曬。這個規(guī)定甚至還適用于已層積做成板的情況。
在把單板裁切成一定規(guī)格尺寸時,應在清潔的環(huán)境下進行,并及時清除掉屑片,這樣才能保證單板不會出現(xiàn)裂隙。
有時需要把單板拼接起來或把單板進行斜面接合(注:一種長度上的接合方式,可以是單斜面的,也有做成剪刀狀的兩個斜面的),這可以用絲線拼接法(thread splicing如德國Kuper公司的工藝)、紙帶拼接(paper taping)或縱拼工藝(注:edge splicing,或稱之為“直拼”,即兩片單板沿縱邊拼接,拼縫與紋理方向一致)。
膠線法拼接是用得最普遍的方法,除了它的拼接強度高以外,聚酰胺膠線使拼接處有良好的撓性,這意味著拼接單板可以承受少許的收縮和膨脹,而這在氣候變化時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如果單板的厚度最小為0.6mm,則不需要進行后處理。最好不要用比0.6mm更薄的單板,這是因為單板經(jīng)Kuper壓機熱壓后可見到較薄的膠層,影響外觀。
用紙帶來拼接單板常用于比較復雜外型的家具表面覆貼,例如桌面。這種工藝費工較多,在拼接以后還需要砂光和干燥。它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工藝。
從加工速度和成本來說,縱拼是一種最好的工藝(可以用標準的脲醛樹脂膠(UF)或乳白膠(聚醋酸乙烯乙酯PVAc),但是含水率要控制好,而且工作環(huán)境要保持清潔)。這種工藝也不需要進行后處理,也不需要使用膠線。
但是這種工藝在亞洲的使用比在歐洲的效果要差,這是因為亞洲的氣候變動比較大,如果不用Kuper工藝中的聚酰胺膠線,那么就不具備收縮和膨脹的適應性,而反復的收縮和膨脹可能會使單板端頭的拼接處開裂。
單板拼接后的工序是涂膠和加壓,或是在室溫下或是高溫下進行。裁切成規(guī)格尺寸和拼接之間的貯存期應盡量地短,這是因為在這一段時間里,單板含水率的變化將導致產生裂紋。建議刨切、拼接、平面覆貼盡量連續(xù)快速地進行。
在壓機上的平面覆貼
一般來說,平面覆貼在熱壓機或冷壓機上進行,所用的膠為脲醛樹脂膠或乳白膠。對幾種特殊的單板如樺木或背面做成起毛的單板等可以用這兩種膠的混合膠。在基材板(素板)的背面必須覆貼平衡單板或平衡紙,以防止板子的翹曲變形。如果發(fā)生了翹曲變形,下一步的加工如封邊時會產生問題。
脲醛樹脂膠是平面覆貼中最常用的膠。其理由是:
首先,在所有的膠種中,這種膠的開放陳化時間(注:開放陳化時間指被粘物表面涂膠后至疊合前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最長。這個較長的時間段十分有利于亞洲工廠中手工較多的情況,例如在亞洲的工廠里常用手動涂輥來涂膠。
溶劑型的著色劑或清漆會降低膠粘性,脲醛樹脂膠是一種交聯(lián)型的膠,比乳白膠對這種化學作用具有較好的抵抗能力,而這種著色劑常用在仿古家具的生產中。在用乳白膠的場合,膠合層常常出現(xiàn)分層的問題。
乳白膠由于它的適用性廣,用于薄膜壓制效果甚佳,但是必須注意不能把它與溶劑型的化學品接觸。
對樺木單板(這兩年歐洲用得很普遍),可以使用脲醛樹脂膠和乳白膠的混合膠,它具有這兩種類型膠的膠粘性質,熱塑性的乳白膠使膠層的適應性更大,而脲醛樹脂膠對溶劑型的化學品有較好的耐久性。
脲醛樹脂膠(UF)
脲醛樹脂膠的使用面很廣,東南亞國家有約90%的工廠都使用這種膠。實際的開放陳化時間變化范圍很大,從自動生產線上的1分鐘到手工操作上的15分鐘不等。
影響脲醛樹脂膠開放陳放時間的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