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纖維形態(tài)與制品性能
在原料制備和纖維分離過程中,部分纖維被切斷、撕裂或壓潰,部分仍以纖維束形式存在。在正常條件下,熱磨纖維大部分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形態(tài)。因此,原料中的纖維形態(tài)與板中的纖維形態(tài)雖然概念不完全相同,但關系密切。
板的強度取決于單個纖維本身的強度和纖維之間的結合強度。單個纖維的強度對中密度纖維板的強度有較明顯的影響。板中單個纖維的強度取決于原料中纖維細胞的強度和它在生產過程中所受的破壞程度。植物纖維細胞的強度,除與纖維素的聚合度和結晶度有關外,與它本身的微觀形態(tài)有直接聯(lián)系。細胞壁的厚度和壁腔比愈大,細胞的強度愈高。此外,細胞壁次生壁中層(S2)內的微纖絲與纖維軸之間的夾角愈小,纖維的拉伸強度愈高。
纖維之間的結合強度取決于纖維的交織性能和結合時的工藝條件。
一定長寬比值的纖維有較好的結合性能,長與短、粗與細的纖維合理搭配,可以填補纖維之間的空隙,擴大接觸面,提高產品的強度和密度,但大量細碎組分將導致制品強度降低。
綜上分析,纖維形態(tài)對產品強度的影響很大,但關系比較復雜。為保留纖維本身強度所需要的條件往往與為提高纖維之間的結合強度所需要的條件相互矛盾,故不可過于單獨強調某一方面。
二、化學組成對產品質t的影響
植物纖維細胞的3個主要化學成分及抽提物在構成纖維板的強度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纖維素是組成纖維細胞的骨架和主體,因此,是決定板強度的根本因素。半纖維素由于它的吸濕、潤脹性使纖維的塑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纖維之間的結合力。木素在溫度高于軟化點后,可以發(fā)揮很強的粘接作用,使纖維相互結合起來。此外,木素還對改善產品的耐水性起重要作用。抽提物對纖維之間的結合有一定阻礙作用,不利于產品的強度?紤]樹種的化學組成,適當配合使用,會對制品性能產生有利影響。
在馬尾松纖維中摻人30%泡銅或楓香,產品MOR可提高30%左右,IB提高50%~60%,厚度膨脹率明顯下降。而杉木中加入30%楓香,IB可提高30%以上,因此,針、闊葉材的合理搭配,可明顯提高產品質量。
三、樹皮、腐朽材對中密度纖維板性能的影響
(一)樹皮
樹皮和木材的組成不同,樹皮中含有較多的抽提物。纖維原料中的樹皮含量大,會導致板性變差,即強度下降、吸水率提高、板面色澤不均,從而影響制品的使用范圍。
另外,原料中樹皮含量的控制,還取決于對制品質量的要求、加工工藝、制品的結構以及制品是否進行二次加工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
試驗研究原料中樹皮含量增加后,如何保證板材質量的方法,增加施膠量,提高和改善板性是最簡單易行的辦法,然而這會增加成本。下面研究分析纖維形態(tài)與樹皮含量的關系。板子密度為0. 7g/c耐,施膠量8%。對任一種纖維,樹皮混合比例增加,MOR均呈下降趨勢;然而,在混合率一定時.不同纖維,MOR亦不同。因此,要求一定MOR時,纖維長細度不同,樹皮混合率也應不同,木纖維質量高,樹皮允許混合率也就高。
(二)腐朽材
腐朽材由于受菌類侵蝕,其腐朽量可達60%。在制板中,削片、篩選、纖維分離和干燥所造成的木材損失,主要出自于腐朽材。使用腐朽材,板面色澤會暗而不勻,物理力學性質下降。當然,在干法生產中,可將腐朽材作為芯層原料。根據(jù)有關廠家的使用結果,由于芯層采用腐朽材,板材的強度只能由多加膠粘劑得以保證。
(三)其他
不同比重的原料,制品性能有差異。
此外,不同原料因組織結構的不同,需采用不同的工藝條件。一定要注意將密度相同或接近的原料混合使用,這樣才能制出高質量的板制品。否則由于纖維重量的差異在氣流中的速度不一樣,不可能獲得均勻一致的干燥效果。同時,因重量和形態(tài)的不一,在纖維鋪裝時,板坯的厚度、密度也很難得到均勻和穩(wěn)定的結果。
四、原料的選擇
原料的選擇由質量、產量和價格等幾個方面決定,即所用的原料不但要質量好,而且應資源豐富,產量能滿足建廠規(guī)模的要求。在選擇各種剩余物為原料時,必須認真估算收集范圍,如果收集和運輸困難,必然導致價格較高。特別是使用1年生禾本科植物原料時,必須考慮到原料供應的季節(jié)性。
廠址要接近原料產地,建廠規(guī)模大小務必恰當,否則影響生產的經濟效益。
當采用質量低的原料時,應搭配
|